公告资讯

跟楼宇烈先生学国学

作者:管理员 / 2017-10-23 14:32:49

作者:李铁骑(管理哲学8班 )

摄影:黎紫翔(国学5班)

2005年夏秋,结束了EMBA的在职学习,意犹未尽,2006年秋,走进了师大哲学系课程班,有幸结识了不少投脾气、共志向的同窗,也有幸与几位国学教授(如郑万耕、李景林、强昱和李祥俊等)喜结师生缘。 其实,一开始来这个班上,我是奔着[易经]来的。学了十五、六年,断断续续,相关书籍读了不少,总觉得不太入门,甚至斗胆给人讲一两课,说一两卦,自己都不信服自己所解,找不到自己最佳状态,又想不出解决具体路径。 进了师大教室,此尴尬即刻有望、也的确有所改观。 强昱教授是名副其实的领路人。 他为我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给我与[易经]教授郑老师牵线搭桥,使我有了私下跟高人补课的机会;另一个,强公给我推荐了两本[易经]的注释集子。我的感悟随着精读这两本集子,立即见效,自感不同反响,学习[易经]劲头特别高涨。 别的不扯,只说那参考书之一,即是王弼[晋]之“解易”的本子,而恰恰是强公的老师楼宇烈先生做的释文。 此后一直持续几个学年,那本册子中精要部分,我几乎天天看、抄、背,如痴如狂,好生愉悦。以至于,郑老师有一天听了我私下汇报后,用手指点着我,高兴地说了三个字:“你懂了!" 2007年6月2日,我曾经在教室里听过一次楼先生的国学概论课,那一次就已然留下极深印象。就在刚刚约两周前,3月20日,楼老师又是受强公之邀请,来到我们教室讲学。我有幸又一次,与楼先生在课堂相遇,做他临堂面授的学生。 这事情与我而言,非常重要,也非常稀罕! 哈哈,这是粉丝与偶像相聚,是读者与学作者相聚,自然是十分欣喜了。

一天课下来,班主任朱源源老师吩咐我顺路送老师回家。周末路上塞车,约一个小时路程,我又趁机向楼先生请教了一些问题。我的心情,也由一开始略有担心和局促,而后变作愉悦和坦然,当然,结果是颇有收获了。 回想当日课上,楼老师在结语部分,用了"敬、净、静"来总结儒、道、释三家的宏观特点,此刻,我也用三个字作提纲,来表一表我一整天的体会和收获。



第一个字……“修”。 国学的学习,楼先生说,重点不在知识的积累,不在所谓技能的学习,甚至也不是长本领。不是培养什么“家”,什么“师”。 他回忆道,五十年代,清华大学悬挂的标语写得清楚和功利极了…… “欢迎你……未来的工程师!” “欢迎你,未来的科学家!” 那个时段到现在,社会依然重在培养人的外在技能,而忽视内心世界。 怎么能够改变呢? 这就需要向古人学习,修身“为己”,而不是“为人”。 “为己”与今天自私自利之意,完全不同,而是,"全然自己,修为自己,提高自己"。在这个限定的前提之下,才有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为人”,也不是今天所解的……为他人谋福利,为人民服务,古语之意,是向外需求的膨胀,总是攀比、炫耀,失去自我的“为人”;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为人”。这条路是绝路,是要“天诛地灭”的! 所以,修为主要功课就是"克己",“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楼先生一生教书育人,诚如其言,几十年如一日,积累的何止是知识,而是洞穿纸面的深厚而全面的人生智慧和修为。 西方管理哲学文献中,有一句话,叫做“把人生高尚价值观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之间……合理匹配、有机结合起来”,即是职场修为的精彩表述,与国学所提倡的“为己”和反对“为人”的说法,是有相通、融合地方的。 我想,这是一个大节与小节的结合,楼宇烈先生等很多国学老教授(如我院的郑万耕、李景林老师,文学院的尚学峰老师,中央民大的班班多杰教授),以身作则的标杆作用,是值得我辈好好学习。

第二个字……“悟”。 这个方面,我觉得有两个重要点。 第1点,中国人个体成长的目标和国学的人文本质。 用我的心去理解,如何“悟”……如何“觉悟”,即在实践中,在“成才”的修炼中,成全自己,达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最高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成人”! 但是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 首先,“成才”是需要的,社会、家庭、个人都需要,否认这个,那是不接地气的伪君子、假圣人。 其次,重要的价值选择逻辑是……为了成人而成才,却不是反过来!因为,一旦不把"成人"作为贯穿始终的原则,是人生极大的冒险,即使得到了,也容易失去。 所以说,人才类型可以丰富多彩,学说主张也可以百家争鸣,战术手段也可以剑出偏锋,甚至人生道路也可以突破绝境,绕道潜行,但是人品、原则和底线,却不可揉杂邪辟,忽明忽暗,不可不立主旨,顾东顾西。 值得强调的是,个体人品和处事原则,更不能作为赌注来押注,去冒险! 此处,老铁联想到上个世纪,有位大名鼎鼎的冯玉祥将军,起初兵强马壮,战功盖世,而后来,经过几次随风易帜,今天跟着苏俄,明天跟着老蒋。人生一场,盖棺定论,他顶着“百家奴”的人品名声。总结因由,其内心价值观的频频生变,原则立场的严重摇动,是直接导致他于巅峰坠落的原因!这位号称于当时,拥有世界最大私人武装的“王者”,因为做人的失缺,迅速崩盘! 第2点,"中国梦"的保障和国学的使命。 “欲亡人国者,必先灭其史"。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以前就听说并拜读了楼先生著名的论断,即“国人正在捧着金元宝,去外面乞讨”。 楼先生旗帜鲜明地捍卫国学,他在课堂上所引用的前文,也是清朝著名学者龚自珍等人的名言,反映了楼先生的文化立场和历史责任感。


老铁认为,比较而言,关于“悟”的第一点,是个人的成长“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接下来的第二点,就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大民族文化圈的生存发展的生死攸关的安全和发展保障问题了。结论是,维护国家的社会政治生存发展,应该高度重视维护其人文历史的存在和发展,具体而言,绝不能对历史中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物任意否定、随意泼污水。 今天,一方面应该对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弘扬国学等社会作用足够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关于社会中各层面精英的历史观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及改变错误偏见。 此处,楼老师举出一段名言,"不破不立,立在其中"。从“五四”以降,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文革”几十年来,"破"的事情做得多,又哪里"立"了呢?"破"与“立”,不是一回子事,怎么就“立”了呢? 显然,楼老师告诫我们,重新确立传统中那些正确的、优秀的东西,还很有必要扭转错误观念,还得做很多事情。 有一段话,楼先生说的很带感、很深刻:“老是把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归罪于祖先,这是最不争气的不肖子孙的最不争气的做法”。 我明白,楼老师此处在表达,在强调文化创新时,不能总是背历史包袱,吃老本儿,但是,更不可以数典忘祖,一切否定! 他还说:“后人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蹋成为垃圾,也可以把垃圾改变成为精华”,这就是贤者与不肖之徒的本质区别。 此处,楼老师在突出强调文化传承过程中,社会精英们释放的正负能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问题焦点是把目光集中在阴暗面还是光明面”,历史沉积的东西”可以抛掉的很多",但是“不要老是算旧账”,“对待传统文化,更应着眼于未来”。 他在讲课最后结语说道,"从我做起,从生活中每一天,从每一滴每一点做起,不要把国学文化当作本事来学,而是把之溶入血液里"。


第三个字……“容”字。 时下,时髦的不入流"学者"最钟情的一件事,就是谩骂传统的东西,特别是被真心呵护尊崇的东西。 其往往出语甚险,如“玄奘是虚构的人物”、“中国实力之衰亡是国学闹的",等等。 包容,对于有些人、有些事,真是极其不容易的。 我所说的“容”字,一是楼先生所弘扬的中华文化,海纳百川,胸怀博大,走出去,请进来,如法显、玄奘、鸠摩罗什等等先贤,也有以本土文化为基,对外来文化大加改造发扬的灵魂级领袖,如惠能、魏源等。 二是,面临许许多多对于国学的攻讦,甚至是谩骂,还有,遇到了学说不同,不管人家有没有一些道理,作为学者,作为普通中国人,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该怎样修饰自己的爱憎情感,而不失风度呢? 楼老师在课中,针对人们对国学的批评,是真问题的,并不护短,娓娓道来,平和解答,不像有的学者对自己的专业权威极其在意和敏感,惧怕质疑。 楼老师讲到,"儒释道"三教共处,当然也有问题,似乎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散漫和随性,但是,"和而不同"的包容接纳,确实是别国不可比拟的。 楼老师讲到佛教传入东土后,反倒比印度繁荣起来,“去印度”已然是客观事实。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优越于印度,才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形势。 这个问题,我当时听不太明白。因为我的心里,留下的印象是“百家争鸣”造成的春秋战国之文化大繁荣,怎么会是"和平共处"产生咱家中华文化的优势呢? 正好找到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的有关佛教发展之辩论一文。大意是,就佛教而言,印度的空宗一派,与唯识等派的无休止的论战,直接导致了本土教派的分崩离析,各派被折腾得无心进取。 太虚法师原文这样说,“令印度佛教衰灭,除外来政治社会原因外,咎莫大于此执空诤者。然此时在中国,则开展了摄末归本、本末融贯的综合论,古印度趋衰灭而中国则全盛。”([再议印度之佛教]) 一个“容”字,和谐共处,博大精深,不仅仅使得中国佛学发展远过于印度,还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木独秀,几千年开花结果不断,骄傲地立足于世界各民族之林。


从我接触楼先生个人,一个“容”字,体现的很淡雅,很平和,很安逸,很自然。尽管他老人家已是耄耋之年,但近距离交往,我觉得如春风拂面。 他老先生散发着长者的智慧之气息! 比如,那次在回家的路上,与楼先生私下探讨了几个问题,结果都是学生我心悦诚服地被开释。 其中有一个涉及到毛泽东和蒋介石的问题,我说的内容和观点,比较让楼先生满意。在即将结束谈话时,先生问我所持观点的原材料出处,我背诵了原文,楼先生自始至终认真地听着,并谦逊地说,再有机会时,就这个话题再作交流。 有人问,什么是大师? 很多定义内容都涉及到学问深浅、教授级别、影响力大小和人格品质优劣等等。 老铁以为,除了以上必备的正面硬件之外,真正的大师,应该都特别包容、谦和! 那熊十力先生的大师之范儿,毕竟是历史造就的极其个别。 就这个宽容和包容、以及谦和待人的品德和特点,来衡量当代大师们,好像咱们北师大的启功先生于“大师”称号,当之无愧! 而我尊敬的楼宇烈先生,也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