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谢逸,北师大哲学课堂管理哲学13班学员,对外经贸大学英语本科,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同时辅修教育学。谢逸以及她的团队抵制住学前教育十几年来快速扩张的诱惑,踏踏实实做原创性课程研发。最关键的是她的课程研发立意高远,精准把握中西文化的精髓。因此她所创办的逸之风幼儿园,是一所矗立在人类文明精华和华夏文化滋养中的幼儿园。谢逸的故事说明,要做好教育,没有文化底蕴那就是空中楼阁。板凳要坐十年冷,耐住寂寞,才会有所成。西方有蒙台梭利学前教育,当下中国有谢逸学前教育思想和体系,虽然她现在籍籍无名。但是她做的是真教育,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
--------------------------------------------------------------------
问:对外经贸大学英语本科,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这么好的教育背景完全可以谋一份光鲜的职业,而您却放弃财富和名声去创办一所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您做出这样的选择?
答:我是2001年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在我到达美国纽约第14天的时候,正好经历了9.11事件,就在纽约下城,眼睁睁看着两架飞机直撞双子高塔,死伤平民无数,成为了美国的国难日。这次的经历对于我个人而言是终生难忘的,我深刻地感受到,仇恨无法消灭仇恨,有偏见的文化只能加剧文化的偏见。人类最高层次的冲突,不是利益的,而是价值观和文明的冲突。而儿童生而无文明冲突,是后期的养成教育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生成。因此,我希望从人之初的教育开始,做一些努力,为孩子,为这个世界。
问: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上人类学系的顶尖学府,也是教育学领域的领军院校。是荟萃了全世界顶级人文学者的常青藤高校,您在那里有什么收获吗?哪些收获用在了幼儿园的理念或课程体系上?
答: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和哲学家,如冯友兰,陶行知,陈鹤琴,胡适,蒋梦麟,马寅初,闻一多,梁实秋等,都陆续就读过哥大。
哥大人类学的学习为我打开了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发展史的眼睛,让我能够从各个民族的原始阶段,一步步看到不同种族不同文明在不同阶段的兴衰起伏。可以这样说,全世界人的意识最深处,都有一个农民的祖先,只不过有的更擅长骑马,有的更擅长打渔,有的更擅长种地。后来,人、族群、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异,乃至于到最后,有了殖民、战争、侵略等等以强凌弱的世界局势,有了各种宗教的分别,有了各种文明的冲突。因此,在我做幼儿园教育体系和课程设计时,充分运用了人类学和文明衍化理论领域的宏观视角,将儿童成长的大环境与小环境互动做了深度的分析。这样的研究很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布朗芬布伦纳 Urie Bronfenbrenner 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即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所不同的是,我所创建的体系,是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中,挖掘出了人类和自然在同一时刻的共同发展特质,并且跨越了文化的差异。
问:您一再提到文明冲突,是有什么样的实践经历让您对此念念不忘吗?
答:是的。我从哥大毕业回国后,成为北京大学讲师,在林毅夫教授创办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即今天的国家发展研究院,担任国际项目主任。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习全世界的工商管理硕士生,关于中国的历史,哲学和心智模式。我需要用英语讲述《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成吉思汗战略思想》,并带着他们走访曲阜,兵马俑,大雁塔等名胜古迹,了解祖先杰出的思想和实践。这样的讲学和游历的所有目标,都是向全世界的高级商业人才展示,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就背后,是用怎样的文化,思想和哲学体系在引领和支撑的,就像当年的日本经济奇迹背后,有着伟大的日本思想家的指导一样。
这一段北大工作经历是无比珍贵的,因为每当我讲述到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其辉煌灿烂都让各国留学生无不惊讶敬仰;但一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甚至前溯到明朝后期的倭寇之乱和海禁,以及郑和下西洋之后的自毁宝船资料,作为讲述者的我就不自觉地开始黯然严肃,尤其当介绍到八国联军,甲午海战等等近代史的时候,各国留学生的目光神情也开始变得沉重疑惑。
面对中国古代史的辉煌和近代史的耻辱,面对自己游历世界各地看到的中国文明和文化生活下依然固着不化的那些特质,站在北大讲台上的我,不再能够保持安静的心情。
问: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了创业的想法?
答:是,我常常问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让一个灿烂文明的国度,一夜之间从强国跌入到弱国的行列,又是什么,让我们在当代逆流崛起,再次强大。而未来呢,未来的国家命运,又会如何演化?未来的中国子民,又该如何承接今天的我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呢?
一次次的追问,让我坚定决心,离开光环万丈的北大教授岗位,光彩夺目的国际项目官工作,创业,成为一名儿童教育工作者。从孩子开始,为未来做好准备。即便看不到未来的结果,也无愧于祖先传承到我们这一代的薪薪之火。
问:除了您对文化的认识之外,您过去有过从教经历吗?
答:有,21岁那年,我大学刚毕业回到广西工作,命运的安排成为国家第一批支援贫困地区教育的队员,远赴当年邓小平同志闹革命的百色地区十万大山,成为一名山村女教师,教一个班75名壮族学生学英文。你们知道吗,从广西的首府南宁开车到山区,路上要走10个小时,下了车我就听到满耳朵的方言-----壮族话和桂柳话。我的工作,就是要教这些说壮话的初中学生讲英文,而他们,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呢。所以我的教英语方法就是------磨耳朵,学习当地的桂柳话(壮话实在太难学),用桂柳话教当地学生说英语。这招果然好使,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了英语,而我则逐渐喜欢上了当老师。
那一段下乡支教的岁月,横跨三个年份,总计457天,今天回首,发现最受教育的人,不是孩子们,而是我。因为正是在中国最穷苦的农村,最偏远的山区,我看到了真实的民生,国家的底层,民族的希望,同时还有深沉的忧伤,隐藏的焦虑。应该说,作为一个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尽管已经步入现代社会,但是我们每个人在最深的意识里,都有一个农民的祖先。
问:农民的祖先意味着什么呢?
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民,顺应24节气崇尚勤俭持家;农民,比邻而居老死不相往来……20出头的我,从那时候开始,就启动了对于国民性的考虑。这样的考虑,伴随我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也促使我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去留学。
问:您一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您根据中国和东方哲学体系,开发了学前教育的哪些课程?
答:在3-6岁儿童教育体系里,原创性开发了“中国根· 世界人”课程体系,即:
以甲骨文开蒙为主体,启发儿童象思维能力的“古汉字思维课程”
以三千年最古老《诗经》为主体,启发儿童声乐美学的“日诵课程”
以禅宗思想为核心,茶为器物,行为养成和生活美学为特色的“儿童禅茶课程”
以非遗詠春拳为主体,练习小念头的国术课程
以世界多元文化为核心,节日为主轴的“月度节日主题课程”
问:您幼儿园的理念是培养中国根的世界人,您是怎么理解国际性这个问题的,您在您的幼儿园又是怎样设计和实施国际化这部分的?
答:关于教育中的国际性,以及国际教育,很容易停留在国别层面,表现出来的就是语言(英语+外教)。
国际教育的第一表象是有外教和英语体系的课程;
国际教育的第二表象是很多个国家的国旗以及教师与孩子共处一方;
透过这两层表象,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兼容并蓄与去粗取精。
最后的结果,是能够驾驭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并用创造性价值引领风潮的世界顶级公民。
与这样的顶级公民并行的,有荣誉,财富,创新,自由,尊严等等。
兼容并蓄,需要开放心;去粗取精,需要批判力。
开放心是一种绽放的生命状态,能够自然消解人与人之间的藩篱,能够自然化解人们对于陌生事物的警惕与担心;同时能够吸引四面八方的优秀资源。
批判力是强大的理性与逻辑思维,能够火眼金睛地看到事物的优缺,既不一棒子打死,也不盲目接纳。
只有真正的质疑,才会有真正的欣赏。这,就是中国根世界人养成中,最挑战心理和思维边界的部分。
同时,国际化首先应该是把老祖宗最好的东西种在娃娃们的心里,从根子里滋养娃娃们向阳生长。因为任何一种文明的顶级部分,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同时又面向所有人类文明。之所以成为“国际”,是因为它属于所有人,也会泽惠所有人。或者说,这个国际性,特别像中国哲学中至高的“道”,是一种规律。在这个动态的,系统的,稳定的规律中,导引着人的成长的时时刻刻。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研发出一套最适合孩子的,以“月度节日”的形式展开的主题教学。我从希腊,印度,欧美,非洲等主要的地域文明体中,提炼出独特经典的内容核心,借由这些文明中最传统重要的节日形式,再次转化,成为了孩子们喜爱的系列月度活动,如源于爱尔兰的“精灵节”,源于犹太逾越节,欧美复活节,和中国清明节的“生命节”等等。这些国际性的节日,就成为了逸之风幼儿园国际教育的核心。
问:这些节日和常见的幼儿园主题节日活动有什么不同?
答:幼儿园常见的节日活动,一般是就一个大众比较熟悉的节日,进行应景式举办。落实在孩子们身上的,往往是手工儿歌,食物等,和幼儿园其他形式的主题活动没有太大差别。
但是逸之风的月度节日,是在同一时段,从不同文化习俗中,提取了共同要素而生成的。也就是说,逸之风节日是集成升级版的人类共同体节日。比如,3月的“精灵节”,4月的“生命节”,5月的“鲜花节”,6月的“大地节”等,这是逸之风独有的语言体系,揭示的是人类在特定时间节点的规律性发展。
每一个逸之风的节日教学中,都涵盖了主题品性,主题色,主题符号,课程生成点,大型活动,环创场景,诗词,童谣,食物等等,也就是说,整个幼儿园的生活与教学,就在一个月度节日主题的轴线上,有机展开。
经过多年印证,孩子们在特定的月度,度过特定的主题,进行特定的教学活动,是极其自然丰满的。这,很像中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
比如,我们3月17日一过完“精灵节”,绿叶子就长出来了,所以小朋友们都知道,精灵节就是唤春精灵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我们5月20日前后一过完“鲜花节”,北京城灿烂的鲜花就逐渐停止了怒放;这是一件多么神奇好玩的事啊,这不就是中国哲学中最高的“师造化”吗?
问:您对东西方文化这样精准的把握,北师大哲学课堂对您都有哪些影响?
答:我非常感谢北师大的哲学课堂,帮助我系统地学习了中西方哲学的框架与重要人物,观点,对于人类在不同文明不同阶段的思想发展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把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人类学的知识,与中西方哲学知识,做了一个打通。
对我影响比较深的是这几门课:家庭社会学、西方宗教学概述、人学、西方哲学概述。
通过在师大的学习,让我对于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基于哲学和人类学的认知。也就是将一所幼儿园的创建与存在,放置在一个比较宏观和动态发展的大背景下观看。从而能够帮助我在提炼人类文明多样性特点的时候,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也更清晰在培养儿童能力发展的时候,如何从思维角度,价值观角度,乃至于儿童哲学的角度,进行取材和整合。同时,不把一所学校孤立地放置在围墙内举办,而是基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原理,进行比较深度的家园共建,社区共建,从而发挥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问:您每一个体系或活动背后,都很好地把握了文化的精髓,并且又是原创性的,您这个完全可以是中国学前教育的思想和体系,就叫谢逸思想和体系吧?
答:感谢你。当年从狗窝里两个孩子起,创办逸之风幼儿园的初心,就是要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摸索出一套独立完备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体系,以及落地实操。
并且,的确一开始,就为了100年后去准备,要让这套思想和体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提炼,萃取,融合,创造中国和世界文明中有助于儿童发展的智慧。
最重要的是,坚信中国人可以创立一套独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能够属于世界一流的教育思想和体系。能够流传下去,能够在世界教育
史上,补上近代中国缺失的一席之地。
问:您这样深入地从文化延伸出的教育思想,并形成课程体系,别人想学习和借鉴是不是也会很难把握呢?
答:只有德国汽车,家电结实耐用,功能强大,人们才会相信德国制造,从而尊重和欣赏德国的社会,经济以及思想意识。
所以,这十年来我所做的事,就是不断地萃取,提炼,和落地应用。只有一线老师真正领悟了,掌握了,孩子们真正受益了,这套“中国根世界人”的教育理念,才是真实可靠的,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我想这就是深入浅出吧。
比如,六月逸之风的“大地节” ,源于三个不同源头的节日,但都有同一要素,就是“丰隆大地”。同时,夏至的天文,《黄帝内经》的夏季生命健康理论等,都在其中。但我们的教学落地,就用了最简单的“扔鞋+光脚丫”仪式来启动。孩子们乐坏了,老师们也高兴坏了。好内容,自然滋养生命。
问:我们在做幼儿园长培训过程中,发现很多幼儿园园长运用商业模式,很快发展成了联盟幼儿园,您是怎样抑制诱惑而一心做教研和创新的?
答:中间也有过几次机会,就是资本入股进行快速扩张,但我想这不是教育的规律,也不是我的初心。我相信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孩子们学习最不能替代的方式,就是人传人。
小孩子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而一个优秀的老师的养成,是一定要经过至少三年以上的磨练。
不能用快消品的定位套在孩子身上,老师身上。
资本的价值,在和教育结合过程中,是提供好保障,解决好研发与发展迫切需要的物质与人才问题,但资本很难成为教育方向的引领者。这,其实是一个矛盾。
同时,尤其快速扩张和连锁的需求,教育者就必须快速引进一套成熟的体系进行复制,自然不会砸钱在自主研发上。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让中国学前教育,越来越少地用自己的心和脑在原创上。长此以往,就彻底没了头脑,没有了“芯片”,其实,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被殖民心态。
问:能用一句话概括“中国根 世界人”的理念吗?
答:可以的,那就是“萃世界之精华以润吾孩童,汲中华之醇美以广耀世界”。
问:十多年的探索,现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法则吗?
答: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们梳理出20字教学纲要:即“滋养生命力,呵护创造力,内化规则感,充盈公德心。”还有16字教学法则:“以体养健,以行养性,以美养心,以格养智”。
我特别要解读一下“以格养智”。它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以格局养智慧”,这是国际教育必备的胸怀,即要有大视野大格局架构教育和课程体系;另一层是“以格物致知养科学探索”,这就是对观察,思考,实验,推理等科学精神的培养。
我们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将日行一善,腊八舍粥,垃圾分类等等美行美德,日复一日地栽培进孩子的心田。
问:内化规则感,可以具体阐释一下吗?
答:内化规则感,指的是在公共环境和群体中的“自律,自觉,自动”。比如,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等等。孩子进入到幼儿园,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起步阶段。
规则背后最核心的要素是“法”的精神。法的精神是有强制性的,比如玩耍冲突时打人,是不可以的,严重者还要被责罚。因此绝大部分人是迫于压力和恐惧而表面上遵守规则的。一旦外力消失,对规则的漠视和侵犯欲望就出来了。
所以,内化规则感,是唯一让规则感生根于个体意识的途径。是建立在尊重,理解,敬畏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长出来的行动习惯。
问:办园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多困难吧,是怎么挺过来的?
答:是啊,十年前白手起家,我的教室是一间宠物店,满墙根都是狗尿味。我就没日没夜地带着老师和志愿者们铲屎铲尿。没钱请全职工作人员,就自己随身两部手机;没钱请厨师,就请小区里的奶奶帮忙。
还有,中间有过资金链断裂,我就卖了北京的一套房子。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我挺过难关的,是孩子的笑容,家长的理解,核心老师们的坚守,以及家人的陪伴。
社会大环境在过去十几年对于草根民办教育是比较挑战的,但也是有生存空间。当初我们在小区办学时,居委会的大姐们就很暗中帮助我们。